這是一本寫給所有數學老師的教學反思/實戰指南,將以認知科學、教育心理學等研究,重新建立你對有效課堂的既定印象,幫助學生學得愈來愈好! 身為數學老師都會想嘗試新的教學法,盡力達成所謂的「好課堂指標」,也透過這些指標漸漸歸納出教學信念及經驗,但是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時仍不理想,甚至造成「教」與「學」兩方的挫敗。對於許多老師依循的好指標、法則及信念,知名數學教育家葛雷格・巴頓提出不同見解: X教數學時要盡量與生活連結比較容易讓同學理解。 O有些生活實例其實並不實際,甚至還可能導致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時遭遇困難。 X因材施教就是給學生不同的任務和作業。 O有效的因材施教應該是讓學生做相同題目,但讓作題的時間長度有別,以免學生的程度差距日益加大。 X最理想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少說話,而讓學生多多發言。 O剛進入新單元時,由老師直接主導,會比同學自己摸索更有成效,也能避免學生日後形成難以改正的錯誤觀念。 X學生在學習「怎麼做」之前,應該先知道「為什麼」要那樣做。 O學生是透過多次練習體會某個方法的用途與建立學習脈絡,因此先知道「怎麼做」比先知道「為什麼」更容易學習。 X給學生的回饋應該要愈多愈好。 O只有促使學生思考的回饋才是好回饋,過多的回饋反而可能讓學生無法吸收。 X要學好數學,必須先具備學習動機。 O並非動機帶來成就,而是先前的成就引導後續的內在動機。 X多多提醒能避免學生粗心犯錯。 O被普遍認為是「粗心」的小錯(例如單位沒寫、計算錯誤),事實上都是學生認知負荷超載的警訊。 X考試主要是用來評量學生程度的工具。 O低風險的小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更完整的觀念,甚至找出學習盲點,是強力的學習利器。 本書作者葛雷格・巴頓是英國知名且屢獲卓越教師殊榮的數學教育家,他透過本書,以自己十五年來的教學經驗,結合大量學術文獻心得,帶你重新了解學生,包括他們如何思考、大腦如何學習,再談到動機與課業成就的關聯,如何引發動機,以及什麼教法在進入新單元時最有成效。 此外,書中也將提及如何設計習題、挑選範例,如何建立正向的教室風氣,如何向學生提問等教學現場勢必面臨的問題。不論你教的是哪個年齡層的學生,本書將能幫助你重新釐清並掌握有效的課堂原則,讓你的學生學得愈來愈好,愈來愈喜愛數學。
© 2025 www.taiwanren.cc All Rights Reserved. 最全的電商商品價格比較,價格查詢,歷史價格查詢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