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和媽媽一起以生死話題書寫的小書 「媽,我們現在開始提早去看哪裡有喜歡的長照中心怎麼樣?」 「像看房子一樣?這麼一想,長照中心也算是我住的房子啦,哈哈哈。」 「如果我失去意識被送到加護病房的話,不要無謂的替我延長生命,這段時間不是看過很多了嗎?心臟停止跳動時,使用心肺復甦術;無法呼吸時,插管連接呼吸器救命。我絕對不要用那些東西!」 「嗯?妳是說不要插管治療?」 不堪日夜照護外婆的媽媽,一場暫時逃離疲憊身心的旅行 七十多歲的媽媽與四十多歲的女兒,一點一點開啟的重要對話 原本一個人也能活得好好的90歲奶奶忽然得了阿茲海默症, 70歲的媽媽與其他六個兄弟姊妹,開始了二十四小時輪流照顧生病奶奶的日子。 作者在看著母親照顧奶奶的過程中,記錄下照顧年邁父母所需要做的心理準備。 透過祖孫、母女三代的真實照護歷程,看見不同世代的母子面對臨終觀念與生死態度, 作者見習了母親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理解與聆聽母親期望的老後生活, 也預習了自己該如何從容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 ════════════════════════════════════ 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人,你會談論死亡這個重大議題嗎? 這本記述日常的小書,將成為開啟重要對話的禮物 ════════════════════════════════════ 患有失智症 無法自理的外婆 ╳ 正在為自己物色 養老中心的媽媽 ╳ 察覺日常中 缺乏死亡教育的女兒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細碎龐雜的家族議題 *怎麼讓舅舅阿姨們心甘情願的輪流照護 *外婆人不肯丟棄的物品堆積如山 *只能用呼吸器維持的生命要不要繼續 *失去記憶的人生是什麼 *老後難道就不能擁有夢想了嗎 *得到絕症要不要告訴親人 *媽媽想要怎麼樣的葬禮 *遺體或器官捐贈後想要葬在哪 我開始好奇 媽媽為外婆準備的最後一份禮物是什麼 起初想送給媽媽一份好的人生結局作為禮物, 所以這本書以「送給媽媽的死亡」為題開始, 但越寫越覺得好像顛倒過來了, 和媽媽聊天的過程中,反而是我收到了禮物。 本書精選摘句 母親好似從外婆的人生盡頭裡,看見生命中活著的日子比起剩下的日子來得更少, 隨著母親談論的話題越深入,為原先看不見的死亡穿上一件件具體的衣服。 媽媽從外婆身上勾勒出人生最後的光景, 而我也在不知不覺中,看著這樣的媽媽描繪自己的晚年。 面對死亡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答。 隨著平時討論對死亡的看法,一點一點的感受到與家人修復關係的幸福。 不論空間或是設計,都帶著「年輕才是正常,而年老不是」的負面訊息, 稍微環顧周遭,就會發現隨處存在這樣的狀況。 有用的東西在生前送給別人的話才是禮物, 媽媽說她已下定決心要趁頭腦還清醒的時候,先將到時可能成為被丟棄的遺物整理好扔掉。 │專業推薦│ 小冬瓜(單程旅行社 社長)_生命禮儀殯葬達人 大師兄(作家)_殯儀館接體員作家 朱為民(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_推廣預立醫療的安寧緩和醫師 翁采宜(花回想花藝設計公司總監)_告別式花藝師 │溫暖推薦│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連俞涵(演員、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許菁芳(作家) 盧建彰(導演) 藍白拖(背包旅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申昭潾(신소린) 曾在為機器注入生命的「機械設計」領域擔任九年多的兼任教授後,因關注「規畫人類生與死」重新攻讀教育學,設立了終身教育學院。 相信不只活著,死亡也必須經由正確的規畫才得以幸福。秉持此信念,現已為人類而非機器制定教育計畫長達五年。目前持續研究、發展市民的死亡教育,與學生的「校園裡的死亡教育」等計畫;於善終及生涯規畫領域中栽培後輩,探討「從終身學習的觀點所設計的死亡教育對本人及他人的影響」。 儘管活躍於學術及社會,卻是個常常被媽媽斥責為「連電話都不常打」的平凡女兒。因為一場與照顧外婆失智症期間短暫放假的母親所進行的獨特對話,認為自己疏於完成身邊重要的人的人生,所以寫下這本書,希望與大家分享看重某個人的死亡即是深愛對方的人生。
© 2025 www.taiwanren.cc All Rights Reserved. 最全的電商商品價格比較,價格查詢,歷史價格查詢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