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我們住社宅》是為了那些覺得社宅裡有點什麼,卻又抱持許多疑惑的人而寫。 藉由本書帶你認識社會住宅裡那些平凡卻獨特的人、空間和生活 「社會住宅只是政府針對『弱勢者』給予的『福利』嗎?」 「我沒住進去,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住社宅,所以呢?」 透過側寫幾個在社會住宅中所發起的行動及一手觀察,留給讀者空間,體會社宅獨特/平凡之處,即便對社宅稍有認識的人來說,都是一次用新的視角去看待它的機會。從「空間」、「人」、「事件」、「互動」與「房東與房客關係」五個面向切入,行動的緣起及觀點皆來自台中共好社宅四年來的累積。Space/從看房開始,重新校準挑選居住空間時的思維 還記得你第一次為自己打造居住空間的經驗嗎?多數人都是從租屋開始,逐步形塑自己對於理想住居的概念,從在租屋網上搜尋、現場看屋,到入住後遇到的各種情況,經驗形塑了我們的認知,久而久之也成為這個產業裡被默許的規則。但供給與需求之間,持有房產的一方顯然更具優勢,而租屋者則在無意識間逐漸讓渡自身對居住空間、對生活更多元的想像。 本章從實際看屋的經驗出發,一共記錄八個「物件」,前五個來自在租屋網上勾選與台中市現有社會住宅相同區位、類似硬體條件所得出的結果;後三個則是從實際入住社宅的住戶視角切入,帶我們一窺社宅中的居住空間與生活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供給方要如何更好地傳遞空間魅力、鼓勵使用者運用空間發展出更多元的可能;需求方又該如何閱讀空間,透過重構專屬於自己的篩選條件,辨識出真正合適的空間。此外,對於生活空間的想像不應限縮在居住單元內,與鄰居共享的公共空間、建物與街道的聯繫等,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創造力,這些面向都值得被賦予更多關注。 People/ 透過聊天般的訪談,給予平凡的人、平凡的日常一點特別的關注
空間以外,人們進一步好奇的是,那住在裡頭的人呢?近年來隨著一棟棟建物完工,社宅的概念開始更為普及,然而,在「建物」之外,一般大眾對於生活在此的「住戶」仍存有諸多好奇或偏見。真的會因為建築體的不同,就劃定了入住者的不同嗎?
循著大眾的好奇與提問,我們收集實際住在其中的人關於「身為社宅住戶」的經驗,包括他們日常所經歷的一天、常被問到的問題和別人對此的刻板印象等,並訪談不同時期入住社宅的住民,記錄他們的生活面貌。
當社會的常態濃縮進一棟社宅之中,為何人們總是開始放大檢視,標籤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呢?希望能透過本章與讀者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 2024 www.taiwanren.cc All Rights Reserved. 最全的電商商品價格比較,價格查詢,歷史價格查詢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