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留下什麼? 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就永遠不復存在,就像生物的物種滅絕了一樣。今日,許多建築與考古遺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遭受破壞甚至陷入險境,它們受到各種威脅,像是威尼斯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沒、泰姬瑪哈陵因為空氣汙染而變得不再潔白、吳哥窟因大量遊客造訪而毀壞、都市發展危及了埃及吉薩金字塔、敘利亞的帕邁拉古城受到戰火波及。還有意外災害。 在這一期雜誌,我們要探究重建巴黎聖母院的尖塔與屋頂是一項多麼艱鉅的任務,聖母院是塞納河畔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一,在2019 年4 月的大火之前,每年吸引1200 萬名遊客造訪。透過攝影師湯瑪斯.范胡崔夫的鏡頭、繪圖師費爾南多.巴蒂斯塔的作品,以及羅伯特.昆濟格撰寫的故事,我們將帶領讀者探索重建工作的幕後情景。你將會看到大火燃燒後的灰燼如何清除、小聖堂如何修復,以及雕像如何搶救下來。 你也會看到文化遺產面臨棘手的問題,如同昆濟格在文中寫道:「過去的哪些部分是值得保存並傳承給下一代的?對於祖先創造的事物,我們負有哪些責任?我們可以從這些創造物中得到何種力量與安定?反之,這些創造物何時會變成負擔,讓我們無法設想自己的未來,無法創造我們自己的世界?」 人類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回答這些問題。德國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是一座18 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1945 年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勒斯登遭到英美盟軍最具破壞性的轟炸,整座城市幾乎夷為平地。戰後,東德則保留轟炸後的廢墟作為紀念。不過,德國統一之後,聖母教堂在捐助者的支持下開始重建並使用舊建築石塊象徵和平。 柏林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同樣在二戰轟炸中損毀,卻有不同的命運,德國人刻意把教堂鐘樓上的尖塔殘骸保留下來,作為警世紀念。巴黎聖母院的重建如同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要盡可能回復到原來的模樣,包括使用原本用來建造屋頂的有毒金屬:鉛,這項選擇惹來了爭議,然而對於如何修復與保存這座歷史建築,未來必定有更多爭論。 在《國家地理》雜誌裡,對於如何保存文化遺產,我們不要「正確」的答案,我們要做的是持續關注文化遺產以及對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大意義。 【凱薩大帝的面孔】 2007 年9 月,一位法國考古學家碰上好運。當時他正潛在法國南部亞爾的隆河渾濁的河水中,在河床上搜尋古代遺跡。他浮出水面時,手裡拿著一個雕刻細緻、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頭像。他把頭像從水裡舉起時,成為又一個新發現的經典時刻,考古隊的隊長用法文大喊:「該死,是凱撒。」 換句話說,這個頭像是堪稱史上最有名的古羅馬人:凱撒大帝、高盧的征服者、充滿魅力的獨裁官、受平民擁戴的專權者,以及到最後,在公元前44 年3 月15 日遭暗殺的被害者。(這個事件因莎士比亞與其他眾多作家與畫家而流傳不朽。)凱撒──或許連同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是後代人最想見上一面的古人之一。而尋找凱撒真正的樣貌,一直以來也讓人難以抗拒。 從水底問世後的15 年中,這個來自隆河的頭像1(見第18 頁)聲名大噪。它成為藝術特展和電視節目的主題,甚至被印在法國的郵票上。目前,這個頭像是亞爾一間博物館引以為傲的明星藏品,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它一起拍下了無數的自拍照。有一個可能的說法是,它是由效忠凱撒的亞爾人民在他生前為了向他致敬而打造,但在凱撒被暗殺後,政治變天讓這個頭像成為燙手山芋,因而被扔進了河裡。凱撒一下臺,就沒人要他的雕像了。直到大約2000 年後,它才從水底長眠之處被戲劇化地打撈上岸。…… 【蜂靡裘莉】 第一眼看到這位知名美人身上滿布蜜蜂時,難免大吃一驚。但仔細查看,就會發現影像背後深沉的故事,訴說著人類與這種為我們多數食物授粉的昆蟲之間的脆弱平衡。正因如此,安潔莉娜.裘莉希望能引起大眾對保護蜂類的重視,並期待大家能關注「蜂之女力」(Women for Bees)──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嬌蘭合作的計畫,在分布於衣索比亞到中國的25 個生物圈中,培訓女性成為養蜂人。攝影師丹.溫特斯也是業餘養蜂人,他以理查.阿維頓在1981 年拍攝的養蜂人肖像照為拍攝靈感。在那幅作品中,蜜蜂爬滿養蜂人赤裸的上身。而裘莉則是受到了不同的願景所啟發:蜜蜂是我們食物來源不可或缺的支柱,如今卻面臨著寄生生物、殺蟲劑、棲地流失和氣候變遷的威脅,而全球各地的養蜂女將攜手保護牠們。 四大主要糧食作物中,有三種需仰賴授粉者,但過去15 年,蜜蜂群卻經歷大規模集體死亡。裘莉看到健全環境、食物安全以及女性賦權之間的連結。「在全世界這麼多令人擔憂的挑戰,以及令人感到無力的負面消息之中,」她看到這個困境有確實的解決方案,並表示:「這個問題我們有辦法處理。」…… 【封面故事1】石像怪 「我發現它很像漫畫人物丁丁,有點像是那個年輕記者邪惡的模樣。這應該是我身上屬於比利時人的部分的想法⋯⋯」攝影師湯瑪斯.范胡崔夫在提到他最喜歡的一張巴黎聖母院石像怪的照片時揶揄地說。在2019 年的大火後,當工作人員設法保住聖母院的建築時,他用一臺1870 年的相機拍下了這張照片。「這臺相機不比這些石像怪年輕多少。」他說;石像怪是在1865 年完成的。攝影師認為這臺古董相機創造出來的效果,很吻合怪獸「詭異的氣質」,「有點陰沉、古怪;讓觀者沉浸在19 世紀的氛圍中。」…… 【封面圖片2 聖母院浴火重生 】 巴黎這座最具代表性的大教堂的重建工作,將會保留其源自中世紀的風格,並向19世紀拯救了這座教堂卻一度遭到詆毀的建築師致意。 巴黎聖母院的主體建築逃過了1831年的大火。暴動群眾爬上屋頂,推倒一根巨大的鐵製十字架 他們打破彩繪玻璃、劈砍耶穌雕像、砸碎一座聖母像。不過暴動者真正的目標是巴黎大主教――他當時不在教堂內,因此他們洗劫了位於教堂南邊、面對塞納河的主教宮,然後放火燒了這棟建築。如今主教宮已經不存在,原址停著一臺75公尺高的工程起重機。有一幅畫描繪了1831年2月14日當晚的場景,畫的視角是從塞納河對岸的蒙特貝婁河岸望去。這幅畫是尤金-艾曼紐.維奧萊-勒杜克的作品,13年後,他接下了為期20年的聖母院重建工作。維奧萊-勒杜克目睹群眾暴動時只有17歲,在他潦草的鉛筆素描中,可以看到以簡筆勾勒的激動人群擠滿主教宮,將家具及其他貴重物品往窗外丟、扔進塞納河。當時歷史有六世紀之久的聖母院,矗立在暴動場景的後方。1980年,當年也是17歲的菲利普.維勒納夫在巴黎大皇宮看了一場關於維奧萊-勒杜克的展覽。他知道自己想成為建築師,但不知道可以專攻歷史建築的領域。如今他是法國35名「首席古蹟建築師」之一,而維奧萊-勒杜克是這個行業最著名的代表。維勒納夫自2013年起就指揮聖母院的修復工作,而在2019年春天、一場大火將聖母院的屋頂燒毀後,修復工作更是變得異常緊急。建物終於穩固下來;重建工作即將展開。在許多方面,維勒納夫在執行當前任務、同時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時,都受到富創造力的前輩維奧萊-勒杜克所啟發。「他發明了古蹟修復,」維勒納夫這麼說:「這在以前並不存在。在過去,主事者會將這些建築修補成他們那個時代的風格。」要不就是不修補,而將它們拆除。……
© 2025 www.taiwanren.cc All Rights Reserved. 最全的電商商品價格比較,價格查詢,歷史價格查詢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