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aiwanren.cc - 最全的電商商品價格比較,價格查詢,歷史價格查詢站點




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價格比較,價格查詢,價格歷史信息





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歷史價格(單位:新台幣)


描述

作者: 漢寶德 編者: 黃健敏 ISBN: 978-957-9057-72-1 定價:380 尺寸(寬*長):17*23*1.4cm 頁數:216 適讀年齡:18歲以上 【書籍簡介】 七個篇章,揭露歷史文物的身世流轉與滄桑, 漢寶德文物論述精彩集結, 透過獨特的「漢氏觀點」,一同心醉神馳,千迴百轉也不倦的藝術文明之旅!   「在古代器物中找到中國古文化精神的代表,除了玉器之外,就是青銅器了。古人把青銅器稱為金,所以用『金玉滿堂』這句話來描寫富貴的氣象。到了後世,金指的是黃金,金、玉合起來,就顯得滿俗氣的,與漢代以前的文化已有相當距離了。如果說中國是玉的文化,同樣也可說是青銅的文化。玉為中國人所獨鍾,發展出的器物,代表中國人所特有的價值觀,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觀念。同樣的,青銅並非中國獨有的材料。在比中國更古老的文化中,青銅早就被發現,可是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地喜愛青銅,發展出那麼多采多姿的器物,成為人類史上獨樹一格的,很難超越的藝術品。」——漢寶德   建築大師暨博物館公眾美學的先驅──漢寶德,亦是文物資深玩家,他不以珍奇貴重為尚,不汲營於市場價值,而要以獨特的漢氏觀點,探尋古玉、青銅器、碑柱、陶瓷等華夏文物的淵源與品賞趣味,生動再現骨董文物橫亙古今、令眾生癡迷的種種情貌與故事。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簡介】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北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 【目錄】 1.玉與中國文化 2.揭開古玉的神祕面紗 3.中國的青銅文化 4.青銅器中的童趣 5.石破龍出話碑首 6.一只宋枕中所見的文化精神 7.明清銅爐展的文化意義 ■編後記:溫玉吉金話文物緣 【內容連載】   明清以後的小型飾玉可以說明後期中國的裝飾藝術之特色。自小型頑石雕出來的形狀,作為佩戴之用,是中國人最喜歡、最流行的玩物。其主題以人物與動物居多,除了生肖動物自然為人所喜歡之外,很多雕刻都是有寓意的,雖然內容十分通俗。舉例說,數量較多的童子,大多有「連生貴子」之類的含意,形象為一童子手執蓮花,如以蓮花表示「連」的意思,有些較複雜的雕刻,有兩個童子,一童執一荷花,另一童提一竹盒,乃有「和合二仙」的含意。和與合是家庭中的基本人際關係的原則,蓮花與荷花沒有分別,在此處蓮花要看作荷花,來象徵和諧了。   自古玉的紋飾來看,玉文化對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之神祕莫測的性格,早已顯現出來了。遠古的玉工在刻製那些紋飾的時候,必然享受那種交結、複雜的造型關係的創作,後代的中國人則幾乎沉醉在模稜兩可、指桑罵槐的表達方式中,成為心智的遊戲。到後來,連高級的藝術如繪畫,都成為寓意性的創作了。 ◎溫潤與圓融   以古代的文獻來看玉的價值,最重要的是溫潤。古人說,玉有五德,像人格的五德,就是仁、義、智、勇、潔。把溫潤的手感視為仁,把紋理內外一致視為義,把聲音清脆視為智,把質地堅硬視為勇,把角稜尖銳視為潔。這五種性質確實是玉器的特點,但到了後代,中國人真正喜歡的就是玉的溫潤了。玉有五德是最流行的說法,其實對玉之德說法很多,《禮記‧聘義》中,舉出十一德之多,義禮智忠信,甚至天地道法無所不包。《管子‧水地篇》,舉出了九德,除了仁義智之外,與《禮記》所載並不相同,可見古人喜歡玉,比類於德行則因人而異。到了漢代,玉德的說法就漸縮小了。《說苑》中舉出玉有六美,與古說未盡相同。《五經通義》始有玉有五德之說:仁義禮智信,已經是公認的五德了。但內容的比類與古說並不相同,如溫潤而解釋為智,今人所引為《說文》中的說法;《詩經‧秦風》中有「言念君子,其溫如玉」的話,是後來比德於玉的根據。   說起來難以相信,玉的幾種性質,應該是相矛盾的,卻能存乎一體。以潤來說,應該是一種柔軟的物質之特色,可是玉卻十分堅硬,刀刃不能傷。一般物質如果有潤澤之感,通常不會光亮,玉卻可兼而有之。後人特別喜歡玉的溫潤,是在其他性質之上的溫潤,故覺其十分難得。古人說:「能柔能剛,能抑能揚,能斂能彰,而能備精麤之美,以全天下之道者,玉之為物也。」   中國玉是軟玉,發出刺眼光澤的翠,不能被視為玉。因為軟玉的組成對光線有擴散的作用,所以其質地雖可達到六度,可琢磨到十分光亮,卻仍有潤澤。玉雖可為禮器、陪葬品,但亦可為隨身之飾品。故「潤」字上手後就有溫的感覺。其實溫是體溫經過把握後傳達到玉上的感覺。玉質近石,能吸收溫度,保持溫度。與金屬器相比,冷天不冷,熱天不熱,故近人。也許是這個原因,後代的玉器遂以小型的佩飾器為大宗了。(...more)

商品選項


屬性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語言
中文
進口/非進口
非進口
國際標準書號
9789579057721
版本類型
一般版
遮蓋類型
平裝
出版年份
2020

用戶評測


分享鏈接


相關商品




© 2025 www.taiwanren.cc All Rights Reserved. 最全的電商商品價格比較,價格查詢,歷史價格查詢站點 版權